断章取义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duàn zhāng qǔ yì。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 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并且常常指引用与原意不符。
具体来说:
断:
截断、分割。
章:
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文章的一段或一章。
成语的出处是《左传·襄公二十八年》中的“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引用《诗经》时,可以截取其中一段来表达自己的意见,而不必考虑整首诗的原意。
这个成语在现代汉语中常常用来形容人们在引用他人的言论或文章时,只选取符合自己观点的部分,而忽略或歪曲原文的意思。这种行为可能会导致误解和误导他人。
例如,在朱自清的《清华的一日》中,提到宋人攻击王介甫,说他将明妃写成一个不忠君不爱国的人,其实是“断章取义”。这个例子说明了断章取义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因此,在使用断章取义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其可能带来的歧义和误导,避免片面理解和引用他人的言论或文章。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