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书院, 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是当时为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嫡传高弟、知名学者杨时(号龟山)长期讲学之地。后废。
"东林书院"名称来历与杨时游庐山时所写"东林道上闲步"这首诗有关。南宋时,邑人建杨时祠堂于此。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僧月秋潭于其上建东林庵。直至明成化二十年(公元1484年),僧人信谅又加重修,百余年间,其地成为僧区。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被罢黜里居的顾宪成,偕弟允成,及高攀龙、安希范、刘元珍、叶茂才、史孟麟、薛敷教、钱一本等人,为继承杨时讲学遗志,共同倡导仪捐款重建兴复。并于左偏同时建道南祠,以祀杨时。因他学成南归故里将乐(今福建将乐)时,其师程亲自目送之日;"吾道南矣!"故取"道南"名祠,以示纪念。
明明末东林党人因东林书院而得名,东林书院又因东林党人而蜚声海内外。当时,无锡东林书院既是全国著名的教育机构,又是倾动朝野的政治讲台。在明末数十年时间里,东林书院的一堂师友,站在历史变革的潮头,“冷风热血,洗涤乾坤”。他们前仆后继,“反对皇室、宦官、勋戚、权臣的倒行逆施、巧取豪夺,坚决要求实行开明政治,破格选用治国之干才,主张保护工商业者的利益,限制勋贵们的土地兼并,反对税使、矿盐的苛重剥削与压迫”。他们慷慨赴义,与擅权误国的阉党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中华民族史上,写下了一场正义与邪恶、革新与腐败决战的可歌可泣的一页。为此东林书院不但成为全国政治目光的焦点,同时也成为东林党人心目中的圣地,士子们一时竟以“躬登丽泽之堂,入依庸之室”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