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计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兵法之一,出自《三国演义》,讲述了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对抗魏国大将司马懿时,采用的一种虚张声势的战术。故事梗概如下:
背景:
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期间,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
局势:
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和少量士兵,难以抵挡司马懿的大军。诸葛亮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
计策:
诸葛亮决定采用空城计来迷惑敌人。他命令城门敞开,城内百姓全部撤离,只留下几个老弱病残的人在城墙上站岗放哨。诸葛亮自己则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
结果: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今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
影响:
司马懿最终下令全军撤退,诸葛亮和阳平城里的百姓脱险了。
这个计策展示了诸葛亮的智慧和胆识,利用司马懿的多疑性格,成功地避免了一场战争,保住了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