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应该学习的道德品质包括:
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
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公私之辩证”是中国传统道德发展演化的一条主线,主张“公义胜私欲”,“公”是道德的最高标准。
在“义”和“利”发生矛盾时,应当“义以为上”、“先义后利”,“见利思义”,主张“义然后利”,反对“重利轻义”、“见利忘义”。
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崇尚“仁爱”原则,主张“仁者爱人”。
爱人要从爱旁边的人做起,从爱亲人做起,即孝悌是人之本(孝道),并把这样的爱推广到他人,即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道),能将心比心(恕道)。
立足于自己,承认人的差异,主张“合而不同”,“和为贵”,讲求和睦相处,强调社会和谐,“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谦即自谦,虚以处己;敬即敬人,礼以待人。
谦敬与礼让是联系在一起的,“恭敬之心,礼也”,“凡人炎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同时提醒人们“事思敬”、“不居功”。
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诚”即真实无妄,其最基本的含义是诚于己,诚于自己的本性,包括“诚”和“信”两个方面。
亦即诚实守信,就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尊重科学,坚持真理,坚守信诺。
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 。
尊敬长辈
道德教育渗透在点滴的生活之中,父母要教育孩子见到长辈要主动问好,主动让座;吃饭时要记得先叫长辈吃饭;长辈有需要帮助的地方要积极帮忙等。
能体谅父母的辛劳
在意识上要让孩子知道父母承受着家庭的重担,同时要让孩子为父母分担一些小事情,如打扫卫生、孩子自己洗自己的衣服等。
与兄弟姐妹团结友爱
要让孩子与兄弟姐妹们友好相处,有好吃、好玩的要教孩子与其分享,有矛盾要多谦让,少争吵。
友善待他人
对于陌生的人,也要有礼貌,学会“能麻烦您...”“能否帮我一个忙...”“您好,请问...”等礼貌用语,微笑地对待他人,不与人争吵。
学会宽容
当孩子因为他人的过失而受到伤害难过时,我们要让孩子学会原谅,并告诉孩子宽容是一种美德,这体现了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而且宽容他人就是心安自己,心胸宽广的人也会赢得他人的尊重。
正直无私
就是公正无偏,公而无私,即为人处世公道正派,廉洁奉公,不徇私舞弊,不以权谋私。
忠诚守信
这意味着对国家与人民、对理想与事业、对职务与工作忠贞不贰,尽心尽职;也意味着诚实无妄、诚信无欺、实实在在地做人,尽心尽力地做事,表里如一,言行一致。
仁爱互助
是指对他人的关爱和同情,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喜人之所喜,忧人之所忧,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推己及人,与人为善,助人为乐。
勇敢进取
勇敢面对挑战,积极进取,不断提升自我。
这些道德品质不仅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学生应该通过学习这些道德品质,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成为有责任感、有爱心、有诚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