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指导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由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该方法的核心理念是创建一个支持性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自由探索和自我发现,从而促进个人的统合、有效性和自我认知的提升。
非指导性学习的主要特征包括:
学生自主性:
非指导性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决策,不以教师为中心,而是以学生的兴趣、需求和能力为依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扮演主导角色。教师作为指导者和引导者,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和指导,但并不直接告诉学生要做什么,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目标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方法。
探究性学习:
非指导性教学强调学生通过探究和发现来构建知识,注重学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较少直接性、命令性和指示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避免直接性、命令性或指示性的指导,而是采用间接的、非命令性的方式引导学生。
无结构教学:
课程大部分的进程缺乏连贯性和方向性。教师聚精会神地倾听每一个人的发言,并不在乎学生发言切题或不切题。
以学生为中心:
教学活动围绕学生的需求、兴趣和潜能展开,教师的角色是促进者而非知识的传授者。
创造良好适宜的学习环境:
通过师生谈话的方式,给学生创造和谐、融洽、宽松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安全与自信,并能充分显露自己的潜能。
非指导性学习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自我实现,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我发现、自我拥有,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导。这种教学方法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并创设一个开放、相互支持的课堂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