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年—1610年)是意大利的耶稣会传教士和学者,他在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居住,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开拓者之一,也是最早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之一。利玛窦在中国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语言:
利玛窦一到中国,便刻苦学习汉语,迈开传教过程中沟通的第一步。他在澳门学习中文,并在肇庆继续深入学习,最终能够流利地使用汉语,特别是难学的广东话。
中国文化:
利玛窦广泛了解中国的衣食住行、婚丧喜庆等民情风俗和生活习惯,并认真研究中国文化。他阅读了大量中国古代的书籍,特别是有关孔子的书籍,尽力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并尝试着去接受和尊重中国的文化。
风俗习惯:
利玛窦适应了中国当地的风俗习惯,公开穿戴儒生们的服装,按照中国当时文人的典型装扮来打扮自己。他还注意起中国礼节,并在潜移默化中融化在自己的行为当中。
儒家的宗法礼教:
利玛窦试图将天主教神学教义和中国儒家的宗法礼教加以糅合,使之融合起来,以便将天主教教义通过中国儒家的外衣灌输到中国人的脑子里去。
科学技术:
利玛窦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如钟表、三角镜、圣母像、地图等,并积极学习中国文化,将天主教义融合进中国的古代经籍之中。
艺术和音乐:
利玛窦还从欧洲带来了钢琴,并在教堂里演奏,吸引了不少人前去聆听。他深谙中国传统,认为音乐在儒家学说中非常重要。
通过这些学习,利玛窦不仅取得了人们的同情和一些人的信任,还结交了许多中国朋友,包括文人和官员,如徐光启等。他的努力使他在中国的言行举止成为了后来之耶稣会士们仿效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