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数学习惯包括:
认真听讲
集中思想,专心听老师讲课,注意看老师的演示、板书和表情、动作。
认真听同学发言,边听边思考,抓住重点、难点、疑点。
对于中、高年级学生,提倡边听边做听课笔记。
积极思考
积极思考老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有根据、有条理、符合逻辑地回答问题。
随着年龄增长,思考问题时应逐步渗透联想、假设、转化等数学思想,提高思考的质量和速度。
仔细审题
仔细阅读教材内容,学会抓住关键字眼,正确理解内容。
对提示语、旁注、公式、法则、定律、图示等关键性内容认真推敲、反复琢磨,准确把握每个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
独立做作业
练习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应独立、按质、按量、按时完成作业。
作业应书写工整,方法最佳,有错就改,不抄袭他人现成答案。
善于提问
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多问几个“为什么”,培养提问的习惯。
课前准备
准备好课堂所需的学习用品,调整个人状态,预习新授课内容,使课堂学习更有效率。
课堂笔记
边听边记,及时记录听到的知识点,并标记疑点和难点。
课后对课堂笔记进行归整,进行课时知识点归纳、单元知识点归纳,提高学习效率。
作业书写
作业字迹工整,句子通顺,排版清楚明了,重点、难点做好标记。
定期复习
及时复习功课,加深对所听课的理解和记忆,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定期复习错题,明确错误的具体表现,反思错误产生的原因,结合审题、知识点回顾等进行全方位的分析。
规范使用学习工具
学会使用草稿纸、计算器等工具,规范抄写和计算过程。
培养专注力
设定学习时间,逐步延长专注时间,避免分心,提高学习效率。
寻找适合的学习方式
每个孩子的学习特点不同,家长需要找到最适合孩子的学习方式,比如通过听力、视觉或触觉学习。
这些习惯有助于提高数学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议家长和教师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培养这些习惯。